耽美爱读吧 > 古代耽美 > 即日为君 > 第33节
就无法变换成财富,你就亏本了。作为个人来讲,亏的只是五两银子,那对整个国家来说呢?那就是数以亿计的损失。

本来出现这种现象,不得以可以以物易物,来实现商品的流通,但以物易物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使用的交易手段,并且会造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的“货币”种目繁多,不利于币制统一,更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。这对于已经强制统一了货币单位的大殷来说,是个历史的倒退。

唐朝时期造成这种“钱荒”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铸造技术落后,成本居高不下,国家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有关,而大殷却不是这样。

大殷一贯以来都很重视工业的发展,这从每年投给工部的钱就可以的看出。研发资金充足,就容易出成果,克服铸币成本高时间长问题的技术早就有了突破。那又是什么导致了大殷铸造的钱币不能满足市场呢?

如今京中的军官已经派遣出京,军需队伍也已经装点完毕,是时候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了。

在大殷经济问题上,没有比户部更有发言权的了,这日下朝,我也没回紫宸殿,直接带着户部的一大帮子人去了宣政殿西侧廊殿里的户部办公室。

我亲临户部给户部官员带来不小的压力,一个个都跟木桩子似的杵着,行礼都有些战战兢兢。见状我还是直接向牛千发出询问。

“朕上回要你思考关于加铸铜钱的问题,你有想过吗?”

牛千诚惶诚恐:“回禀陛下,臣有仔细考虑过。”

“那考虑的结果呢?”

牛千一脸坚定的说:“臣认为,此法不可。铜币铸造虽已简便,然铜价轻贱,价不等值,民间早有融铜币制器之风,同等重量之下,铜器的价值是铜钱的数倍,虽朝廷已出严法禁止,但仍不能阻止民众挺而走险,只是再加铸官钱,并不能根铜币不足的问题。”

“那依你之见,根治此患当用何法?”我静静的听。

“陛下,臣设想若是允许私铸钱币,能否解决问题,但发现,能有此能力私铸者,均为商贾富户,寻常人家无能为力,若是如此,则贫者益贫而役于富,富者益富而逞其欲(资治通鉴),此法不可行。”

“臣还设想,不若强制恢复钱帛并行之策,税收可以实物相抵。但绢帛不易贮藏,日久则损,势必造成值不抵价,绢帛贬值的后果,民间朝堂皆受损失。”

“若是不加铸钱币,改铸大钱,一币等同十币,则很可能同钱币改器一般,致使民间出现以小钱融铸大钱之现象,势必造成极大混乱。”

牛千一口气提出了三个方案,也亲自否定了三个方案,说完后就久久不语,我思考片刻,道:“所以爱卿也别无他法吗?”

“启禀陛下,臣别无他法。”牛千有些不甘的承认。

“那如今是如何应对钱贵物贱之乱?”我问。

“陛下,如今并无有效办法,只是强令各州府加强监管,严处私铸融铸之人,严禁贮藏钱币,并适量增发铜钱。如此都只是缓兵之策,”

我支着脑袋思考,牛千的话总结起来就那么几点,铜钱不够用了,但又有客观条件限制加铸。我又想,是什么限制了铜钱的流通使用。

牛千提到的民众融铜钱做它物,让我想到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。铜这种金属,太容易被使用了。熔点极易达到,国内铜矿也多,这就是是说,铜,它太便宜了。

铜本身价值不够,那对铜的开发利用就没有任何获利的余地,而作为贱金属的铜,却以货币本位的方式,在大殷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我一拍额头,明白了,感情是货币制度出现了问题。我说呢,纵观华夏几千年,在现代社会之前,国家的货币制度一直没有上升到金本位制,最多也就是银本位制。而不以贵金属作为法定计价结算货币,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发展。

贵金属正是因为稀缺难采,才贵。以此作为本位币,就会将货币的价值稳定下来,从而稳定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。如此看看来,大殷或者说是唐代所遭受的钱荒问题,正是货币体系变革的重要过程,从铜本位制向更进步的银本位甚至金本位制迈进,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!

大殷也是有银子的,但通常是作为高一级别的货币,方便大宗商贸和税收结算,本质上还是普通货币,且使用不如铜钱普遍,在我看来,改变币制势在必行,但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,银本位制显然更为适用。

这便是站在后世的高度回望前朝的好处,能够很快看清一些当时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,甚至迂腐坚守的问题。我看着万分苦恼的牛千,其实这家伙也是非常敏锐的,能够在问题发生端倪时就引起重视,其目光之远,视野之宽,可见一般,不由得感慨,历史的进步,还是要靠这样的人。

我敲敲桌子引他回神:“爱卿说铜价贱,那银价呢?多少铜可抵一两银?”

牛千瞬间睁大了双眼,缓缓抬头看我,眼睛里是一团团的精光,像是脑子里在炸烟花,从眼睛里漏出光来了。他手忙脚乱的跪下:“陛下圣明!若是以银价定铜价,银价不变则铜钱不贱,铜钱不贱,则买卖可通!陛下……”说到这里,牛千甚至热泪盈眶,说不出话来。

一个壮汉在我面前热泪盈眶我也很有压力啊,我忙扶起牛千:“牛爱卿冷静,既然有了方向,不如立即制定计划?你


状态提示:第33节--第3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