耽美爱读吧 > 重生耽美 > 唐朝败家子 > 第二九一章 报捷与请罪

事情处出乎意料地顺利,薛延陀大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葬送在若真水的山谷里。

多少让人有些始料未及!

无论是被袭击,至死都不能瞑目的薛延陀人,还是站在山顶遥望胜利的大将军李绩,都是这样的感觉。

若真水这会名副其实成了一条“河”,一条血流横流的河。即便是夜晚,清冷的月光下也能看到血水从密集的尸体下流过,看来有些渗人。

山谷里薛延陀人的哀嚎的声尚未断绝,那叫一个凄惨啊,先前他们还意气风发,但此刻几乎是陷入绝望之中。

唐军的进攻着实太过强大,强大到让他们无力还手,或者说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。除了极少数运气的好逃出去之外,薛延陀几乎全军覆没。

连夜赶路,也没吃上饭,几乎可以说是人困马乏,这种情况下被出其不意地袭击,更没有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,结果只能如此。

此番夷男和突利失是抱着灭亡大唐的心思出击的,所以几乎带走了薛延陀九成的精锐,现在全部埋葬在了若真水的山谷里。

虽然草原上还有一些人,但主力败亡之后,已经柔弱不堪一击了。弱肉强食一直是草原上的生存法则,那些周围的部族不会放过这等机会的,要不了多久,薛延陀的女人和孩子就会被别的部族抢走并同化。

到时候,会和历史上记载的情况一样,薛延陀这个部族将会彻底消失,最终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。

这一切只是因今日若真水这一战!

李绩一夜没睡,如此巨大胜利的喜悦下,哪里会有睡意呢?几乎全军的将士都兴奋不已,毫无困倦。

他们都知道,打了一场大胜仗后,朝廷的赏赐和犒劳不会少,立下的军功也会转化会实际利益,比如在家乡能够多上几十亩永业田。

对李绩而言,此战更是意义非凡,不只是守住了边疆,让关中和长安免除了一场兵祸危机。而非还成功灭掉了薛延陀的主力,其实可以引申为灭国之功,这是可以封侯拜相的功劳啊!

如今他李绩已经是英国公,再往上加官进爵……

封王肯定是不会的,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轻易封异姓王,这是原则性问题,李绩也断然不敢接受。

估计这次又会有哪个儿子得了老爹的好处,封个不低的爵位,推恩于子是朝廷的一贯做法。当然了,此战之后李绩彻底成为大唐的柱国之臣是必然之事,地位将会更加尊崇,将来大有可能出将入相。

不过呢……

这也是危机啊,所谓功高震主,坐在山丘上李绩不由想起了这个问题,消息传到长安,皇帝高兴的同时会不会忌讳自己呢?

想想自己如今的经历和当年的韩信有多少区别?皇帝能放心自己吗?想到这些,李绩这背后便是一阵阵森森寒意。

毕竟现在并州的六万大军还掌握在自己手中,而且门生故吏遍布军中,越是如此……

更要紧的一个问题,此番自己出击若真水是私自做主,并未请示长安,等皇帝批准。

虽然有不得已和来不及等诸多问题,但毫无疑问这是个犯忌讳的原则问题,完全可以以此来兴师问罪。

所以虽然胜了,李绩却没有太多的兴奋和轻松可言,以至于枯坐了整整一个晚上。

天亮的时候,唐军开始打扫战场,清查山谷里的尸体和战利品。

得到的杰伦是不可一世的薛延陀二王子突利失当场阵亡,被流矢射中,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还写满了惊愕和不可以死。当然了,还有太多的不甘心,可是他注定只能死不瞑目,而且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
是因他的急功近利,大意自满导致薛延陀大军提前进入若真水,没有得到及时的探查,以至于轻易被伏击。死也是应该的,算是对十万薛延陀勇士谢罪了。

至于薛延陀可汗夷男却不见了,从抓到的俘虏那里得知,夷男虽然受伤,但是在亲卫的保护下已经逃走了。

这倒也不奇怪,堂堂薛延陀可汗,保护得力,突围出去倒也在情理之中。但是他受伤了,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,应该是跑不远。

并州军的将士们都有点着急,怎么偏偏让夷男跑了呢?现在的立即去追,必须要将他抓回来。

一方面是担心夷男是薛延陀可汗,他逃回去是可以在阻止力量,东山再起的,必须要防患于未然。

另外一方面,也是并州军的将士们最为看重的一点,抓到薛延陀可汗那可是不得了的功劳。

想想当年张宝相抓住了颉利可汗,朝堂给予了多大的赏赐,让人羡慕的快掉口水,如今这种机会摆在眼前,自然也让人垂涎三尺。

“国公,末将这就派人前去追,必将那薛延陀可汗抓回来。”一名部将上前来给李绩禀报,信誓旦旦地主动请缨。

抓到薛延陀可汗首功自然是主帅的,但具体执行的将领也是有功的,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。所以如此好事,自然是争着抢着要去。

但是很遗憾,李绩却沉默了。

“国公,不能再迟疑了,万一那夷男趁机跑远了……”将领们看到李绩沉吟的表情,难免有些着急。夷男未必会跑远,真正焦躁的是他们的内心罢了。

李绩摇头道:“你可以去追,但记住,永远不能追上,给我把夷男赶去灵州方向,我会派人通知江夏郡王,由灵州军抓获。”

“为什么?”将领以为自己听错了,抓到薛延陀可汗可是天大的功劳,为什么自己不拿


状态提示:第二九一章 报捷与请罪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